2019冠状病毒疾病肆虐已一年半有余。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即冠病病毒)不断变异以绕过人体的免疫防线,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挑战。
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冠病病毒将与我们共存。它将继续进化,而我们人类将继续研发疫苗和治疗方法等抗疫机制来对抗它。在短期内,人类与冠病病毒的抗争预计会充满变数,疫情偶尔会因病例突然增多而反复无常。人类和导致冠病大流行的病毒的未来将会如何?
了解冠状病毒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冠病的病原体SARS-CoV-2。这种病毒的起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以2003年暴发的沙斯疫情来说,病毒学家也是花了数年时间才证明蝙蝠作为原始宿主和多个中间宿主(包括在野生动物市场出售的果子狸)之间的动物联系。
然而,冠状病毒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有四种季节性冠状病毒可导致反复发作的轻度上呼吸道疾病(俗称感冒),以及迄今为止的三种人畜共患冠状病毒,即SARS-CoV(沙斯)、ME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和SARSCoV-2。
冠状病毒可感染许多物种,但人类冠状病毒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被发现。它们无处不在且性质温和,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和采取治疗性干预措施的需要。追溯冠状病毒的基因进化,有人认为所有的冠状病毒都起源于动物,但没有人知道它在人类宿主中存在了多久。
2003年的沙斯是毁灭性的,导致严
重的疾病和许多感染者的死亡。这是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在陌生的新宿主的常见影响。几乎所有受感染的宿主都出现可识别的症状,因此我们能够有效地从人类中将沙斯隔离、控制和消灭。可是,SARS-CoV-2的行为与其近亲有很大的不同。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它将继续存
在,与我们共存,并且无所不在。
揭示冠病病毒的行为
SARS-CoV-2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病毒,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足以准确预测其发展轨迹。所有的核糖核酸(RNA)病毒常常会发生变异,因为它并不总能完全准确地复制其基因密码。一般认为,冠状病毒的变异率会比流感等其他病毒的变异率来得慢。但在现实中,我们已看到多种病毒株的出现,生命力较强的病毒株具有更强的传播性和/或躲避免疫系统的特性。
原称B16172的德尔塔变种病毒,目前是新加坡的主要病毒株,病例会产生更多的呼吸道分泌物,导致传染率上升。然而,它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则有待确定。我们已看到接种疫苗的人被感染并传染给别人。不过,疫苗降低了患重症的风险和潜在传播可能性。
在当前阶段,单靠疫苗并不能成为防疫的唯一策略。我们须要进一步了解是什么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感染风险。一种简单的解释就是当我们拿下口罩吃喝的时候。这些都是家中常见的活动,这也解释了流行病学的观察结果,即近70%的病例都来自本身的家庭。还有一种传播情形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或在公共场所触摸被污染的表面,因为我们不知道之前的使用者是谁。
在自然界中,人类的基因进化无法跟上病毒进化的步伐。要对付这个病毒,我们须要利用科技。例如,开发追踪病毒进化和活动的方法,以了解它如何入侵我们的身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的机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物体,无论大小,都在努力生存和繁殖。人类和SARS-CoV-2都将找到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方法。SARS-CoV-2会不断进化,以摆脱我们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等对策。疫苗
会定期更新,也许有一天,病毒会被驯服,成为一种季节性的人类冠状病毒。
与冠病共处
人类天生就是群居动物,这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SARS-CoV-2无意中破坏了这种社会结构,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由于人类的基因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须要借助快速发展的科技来缓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例如,科技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和推广针对这种新型病原体的疫苗,让人类能够转向虚拟通信来彼此交流,通过人工智能加强了数据的收集等等。虽然新加坡有运用科技的能力,但在全球病例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独善其身。在所有人(或国家)都安全之前,没有人(或国家)是安全的。
在进入更为宽松的解封第三阶段后,新加坡最近采取措施收紧限制。与SARS-CoV-2的斗争是动态的,而且远未结束。在短期内,我们可能不得不调整限制措施,以将病例数保持在可以应对的范围内。科技使我们无须离开私人空间就能联系,海外旅行可能会受到更多限制,在边防采取类似于医院感染控制做法的强化安全措施,对于防止病毒再次传入我们这个岛国至关重要。
社区要保持韧性,每个人就得尽一己之力,重新调整日常的生活方式,以抵消病毒带来的风险。大家是否不必再戴口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评估。疫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为了公共利益,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如身体不适就留在家中、有呼吸道症状就戴上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捂住口鼻、经常洗手、在小贩中心及食阁用餐后归还托盘、保持环境清洁、不乱丢垃圾等。
作者是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
黄金顺译
Read the full article here.
Source: Lianhe ZaoBao ©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 Permission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